华辩网欢迎您,专注公司犯罪边界辩护与刑事合规平台![广州]我是公司我是律师
请登录免费注册充值VIP
罪名分类 
  • 罪名分类
  • 线上讲座
  • 沙龙论坛
  • 公司辩护
  • 实战案例
  • 行业资讯
罪名分类
首页>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刑法是研究恶的学问,追求善的艺术
刑法是研究恶的学问,追求善的艺术
发布:2019-03-27
浏览:1427
分享:
  刑法是一门研究恶的学问,追求善的艺术。刑事判决涉及对人的自由、生命及财产的限制与剥夺,其工作严谨性可想而知。因此,一定要从工作中寻找、发现乐趣,激活工作中的原创力,开辟提升自我的途径,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寻找到调节心态的平衡点,如此才会富有成就感与价值感。

  做一名合格的刑事法官,必须要对自己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将工作定位为一份谋生职业,还是一项终身的事业,甚至更为超脱的艺业,对你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会产生不同的源动力与内驱力。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突出表现为实践性、亲历性。没有实践的锤炼与积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法律是沉默的法官,法官是会说话的法律”,法官并非一个被动在法律支配下的机械的执法者,而是一名主动积极地依据和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思考者、实践者、探索者。遇到新类型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特别是对于首例案件的审理,法官完全可以创立标准、创立解释、创立规范,创立样板,这能充分体现法官的学识、智慧、经验、能力与胆识。

  然而,法律规范的含义若仅依赖阅读条文本身则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因为规范必须与具体的案件事实相联系、对应才能得到明确,需要在办案实践中不断针对具体的案情去把握、探寻与发现。针对如何更好地理解、解释、运用法条含义这一问题,我浅谈一下我的个人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多提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往往意味着新的发现、思考、学习与实践,提出问题的多寡深浅,常常意味着对此问题的思考、认识和理解水平的高低。若没有一定的办案经历、认识能力及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眼光、智慧与敏感力,则很难发现并提出针对性强的实务问题。

  此外,即使案件已作出判决和定论,也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不要轻易放弃心中尚存的疑惑与问题,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的专注与韧劲。平时多反复自问,才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与能力的欠缺,才会发现各种问题的挑战与困扰,才会有进一步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动力与决心。若办案中无法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后回避困难,也许是办案人员自身的最大问题。总之,问题是留给有心人去挖掘的财富,也是磨砺个人才华的磨刀石。

  二、多讨论问题——“集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力”

  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发挥了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相启发、拾遗补缺、优化筛选的作用。但须切记要在讨论前做好准备,要经过初步思考和梳理,将案件事实整理、归纳、初步固定,形成个人倾向意见及独立判断。否则,就不能发挥讨论的积极作用,不能突出重点、抓住中心,不能固定事实,也无法形成定论。

  总之,案件若没有经过自己的咀嚼、消化、吸收,没有个人的主见、预判,单纯依靠别人的讨论来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多大帮助的,记忆也不会更深刻,容易流于形式,讨论也无法深入。

  三、学习以开拓视野和知识面——“观千剑而后识器,赏千曲而后知音”

  熟悉、精通法律是法官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只有学得多,思路才能打开,研究才能深入。学习不单单是浏览大量的理论文章、学术著作,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更要关注案例研究。案例的教学、分析和讨论是解决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操作互相脱节问题的最好手段,也是打通两者之间界限的桥梁。案例是办案人员最好的阅读教材,是进行拓展思路、提高能力的最有效的训练内容,是将规范与事实对应衔接、融为一体的最佳途径。

  以刑事学习为例,大量阅读某一具体罪名或某一类犯罪的最新专著,越新的专著往往时效性、针对性更强,涉及实务中的新问题解决、新法规的解读、新观点的提倡的内容也会更多。其中,个人独著往往比多人编著更具原创性,也更贴近司法实践。另外,网上最新发表的针对实务中具体问题的法律适用的文章也值得重点关注,可以将对自己感受深、启发大的文章打印下来,结合自己的办案经验与思考,细细研读,从中得到启迪。

  四、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反复不断的思考,能使大脑经常处于高速运行、快速反应的良好状态,能让大脑对问题的出现保持高度敏锐性、警觉性与捕捉力。办案过程是一次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做一套综合性的脑力体操的过程,也是面对一场不设定唯一正确答案的开卷考试的过程。思考就是对问题展开分析,不断提出假设、猜想与论证,不断进行试错与修正。而人们直观认识到的法律条文只是冰山一角,其下深藏的精神与蕴意必须通过学习、思考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才能慢慢探寻。思考的成果就是领悟,是建立在学习、思考、实践三者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学思践”作为串联的纽带,一步步深入、推进、提高,从而达到一定的思考高度与深度。“学思践悟”密不可分,互为依存,反复循环,不断提升。

  五、多动笔总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做办案心得笔记是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方法,主要是将学习阅读的心得、办案实践的体会、工作经验的总结、办案方法的探索、思考形成的过程、讨论产生的意见,困扰自己的问题,都及时记录下来。学会做办案笔记,看似增加了占用了空余时间,但此举良处颇多:

  首先,能够帮助梳理办案思路,如实反映当时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与水平。

  其次,今后办案中若遇到类似问题,可以快速获得方案,以节省时间。

  再次,通过文字记录,将想到的方法归纳整理,将思考轨迹用文字描述出来,相当于对问题再次思考与重新梳理,进一步深化了对问题的记忆、理解与认识。

  最后,若干年后再把问题找出来,看看自己又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认识和新的观点,将其作为验证、对照办案水平与能力是否提升的样本素材。

  总之,经验一定是办案实践中总结、思考、提炼的结果,也是“学思悟践”几番轮回后切身个体化的体验与结晶。当然,不光要总结成功的经验,更要关注失败的个案的经历与教训。

  六、 多参与办案实践——“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法学具有应用性、实践性、亲历性的特点,因此也决定了法官必须具备丰富的办案经历。作为一名法官,应多亲自办案或参与合议庭中办案。司法实践案例是法学理论发展、创新的源头活水。很多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赖学习和思考,需在具体的办案实践过程中才发现问题的真正症结,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才能真正把问题搞懂弄通。

  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面对层出不穷的越来越复杂法律关系与法律问题,需要法官更好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与价值体系,去更好适应、迎接新的挑战。

  作者:马超杰(上海浦东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
  来源:上海浦东法院

推荐阅读
手机版
客服